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枢留学文书写得怎么样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枢留学文书写得怎么样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明朝内阁和翰林院都有什么级别的人物,谁的权力大?
明朝内阁:大学士(正一品),皇帝的智囊,皇帝的旨意,朝廷的政策一般都从这些人的手中发出。
洪武帝鉴于元朝末年末年中书乱政,洪武朝胡惟庸欺下瞒上,废除相位,永不复位,皇帝直接掌管六部。但是国事繁忙,又设春夏秋冬四官帮忙处理政务,再设大学士辅佐。
永乐朝正式设内阁,给予票拟权,内阁大臣对奏章进行批阅提出意见和建议,再交由内监由皇帝批红,如皇帝准许,则再行下达。其性质相当于一个咨询机构,非法定的一级行***力机构。
初设时为正五品,之后加官至正一品。
初设为正五品,包括中极殿大学士(旧名华盖殿大学士)、建极殿大学士(旧名谨身殿大学士)、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、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。
明世宗时,改华盖殿为中极殿,谨身殿为建极殿,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,列在之前,地位大大提高。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,实有宰相之权。
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,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,也主要体现在其所写“票拟”被***纳的程度上。洪熙、宣德时期,三杨(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)以及万历前期张居正的“票拟”,差不多都转化为“朱批”的蓝本,在这种情形下,内阁权力迅速增大就成为可能。
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,内阁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,于是,从明朝中后期开始,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,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、太傅、少保、少傅等,有很高的政治地位,官阶为正一品。
于是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,这就使他们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,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。
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,分为首辅、次辅、群辅,首辅“偃然汉唐宰辅,特不居丞相名耳”。
针对这道问题!咱们首先要知道明朝内阁和翰林院的机制以及由来!
一:翰林院的由来与机制!
翰林院始于唐朝玄宗时期!
翰林院顾名思意就是文翰荟萃,人才济济的一个场所!初衷的目的就是为皇家储备人才!但是没有实施科举制度,选拔的条件很简单,不限制身份,只要你有一门拔尖的专长就行,主要任务就是陪皇帝享乐!后来被改为‘翰林学士院’,可以参与政务和起草文书!
到了宋朝,翰林院就发生了实质性的改革!开始通过科举选拔人才,而且还是进士科!基本成为了***培训人才和干部的文化中心!
翰林院到了明朝,又一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!朱元璋为了加强君王集权,废除丞相制度!这时候翰林院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!
朱元璋时期翰林院的改革!
朱元璋时期,没有罢黜宰相之前!当时翰林院继续保持了元朝的特点叫‘翰林国史院’!其作用就是:
一,编修国史,文学,地理等书籍!
明朝中后期内阁和翰林制度更加完善,有“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庶吉士,非庶吉士不入内阁”的说法,也是这么执行的。但是有两个人除外,一个是正德朝的杨一清,一个是嘉靖朝的张璁。
内阁是明朝最高的决策机构,在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中书省,设大学士,起初大学士为正五品。明仁宗继位后地位渐崇,由朝廷重臣担任,掌实际上的宰相之权。
翰林院更像是皇帝秘书局一类的机构。主要职责是制诰,史策,文翰之事,备皇帝顾问。还负责给皇帝讲经读书,和修国史。翰林院的品级不高,最高长官为学士,正六品。其余为从六品到从九品不等。选选进士进翰林院读书,称为庶吉士。
翰林院又称为“宰相培训班”,虽然品级不高,但是能够经常接触皇帝,也是日后内阁成员的出处,所以非常显贵。权力当然是内阁大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枢留学文书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枢留学文书写得怎么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