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桓文教育怎么样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桓文教育怎么样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《三国演义》里面有没有喜欢鲁肃的,如何评价鲁肃这个人?
鲁肃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要谋臣,是周瑜死后军队的实际统帅,在三国群英谱里也算一个重量级的人物;但演义里的鲁肃常常以忠厚、平庸的形象出现,给人以唯唯诺诺、胸无大志的感觉,那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鲁肃生于公元172年,祖籍临淮郡东城县(今安徽定远),自小因父亲早逝,所以是祖母一手带大,他出身在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,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,为今后的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一、鲁肃的一个优点就是情商很高。从历史史料来看鲁肃,他能同情弱小,乐善好施,平时乡邻或友人有什么困难鲁肃都会鼎力帮助度过难关,在他的家乡留下了很好的口碑;他和周瑜的第一次认识也是源于一次慷慨捐助,周瑜在居巣做官时,粮食十分紧张周济不开,他早闻鲁肃有助人为乐的善举,所以就求助于鲁肃,鲁肃二话没说,将家中仅有两仓中一仓中的粮食全部送给周瑜渡过难关;周瑜心存感激,两人就此成为挚友。
因为有了高情商,鲁肃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中难得的伯乐周瑜,周瑜很敬佩鲁肃的豪爽仗义和过人才华,所以就将鲁肃推荐给吴主孙权,他的人生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。
二、有战略眼光和出众的谋略。鲁肃投奔孙权后两人曾有个一次彻夜长谈,正是这次长谈,彻底改变了孙权的执政策略,对今后吴国的巩固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;当初孙权还是想臣服汉朝,他的策略是经过励精图治,集中力量去打败敢窥视汉室江山的人,做一个忠心护国的臣子。
鲁肃一席话让他打消了念头,鲁肃说当今汉室朝廷已是宦官专权,奸臣当道,灭亡是迟早的事情,曹操现已势力日益庞大,我们不可能一下把他消灭;所以还不如建立自己的***,一定要和刘备搞好关系,和蜀国互为依托,共同对付曹操,这样我们才能立足和长期发展。
鲁肃一席话令孙权如醍醐灌顶,猛然醒悟,随对鲁肃大加赞赏,大有相见恨晚,这一席话也算是东吴版的隆中对,比诸葛亮版的隆中对早好多年。
三、鲁肃有杰出的外交才能。孙刘联盟数年,成功地牵制了曹魏,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,诸葛亮和鲁肃二人功不可没;当年面对曹军百万大军南下的威胁,东吴政界分成主战和主降两派,正是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,积极倡导联合抗曹的决心;他施展外交才华,多次积极主动和刘备诸葛亮洽谈,求同存异,达成共识,赢得了刘备、诸葛亮的赏识和合作,达成了孙刘联盟战略的形成,所以才有了后来赤壁破曹的胜利。
四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。周瑜死后,吴国面临好多繁杂的事物及风险,如荆州是鲁肃说服孙权借给刘备的,谁知刘备一借去就不想还,导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;北方曹魏也是虎视眈眈,局势复杂多变;鲁肃一面多方奔走,尽力维系吴蜀关系;一面运筹帷幄,对付曹魏,所以他能很好继承周瑜遗志,意志坚定,终日尽瘁国事,没有丝毫懈怠,最后累死在军中,终年46岁。
透过历史烟云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,不是演义中所说的那个没有主见、人云亦云的平凡人,他的乐善好施和坚韧不拔的品德应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和榜样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的各位人物中,最容易被人小瞧的就是鲁肃了。
鲁肃是一位真正的国器。
论智计谋略,鲁肃无法与诸葛亮和郭嘉相提并论;论才华俊逸,鲁肃及不上周瑜半分;论阴狠坚韧,鲁肃比司马懿差得很远;而论诡谲算谋,鲁肃更是不如贾诩。
但要论胸怀和气度,三国时代没有任何人能比鲁肃更加的从容和宏伟。
我记得曾经有人问过,谁是三国时代最受女性欢迎的人物?是诸葛亮的智慧,还是周瑜的才情?是赵云的英挺,还是马超的帅气?是关羽的义薄云天,还是吕布的人间俊杰?这些人都无疑都是女性最喜欢的偶像派。
但要说嫁人,我们发现,至少在现代社会,那些如花似玉最终选择还是鲁肃这样的人。而且,不仅仅是女性认为鲁肃值得托附一生,就男性朋友来说,也非常愿意和鲁肃打交道。
鲁肃可绝不是个简单人物,放在在任何时代,任何地方,鲁肃绝对都是混得最好的,最受欢迎,最受信重的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把周瑜送给刘备,周瑜能吃得开吗?如果把诸葛亮送给曹操,诸葛亮能发展得好吗?若让贾诩为孙权效力,又是怎样的后果呢?估计都不会太如意。但只有鲁肃可以在任何一个主公麾下混得如鱼得水,左右逢源。
如果把三国时代的这些谋臣猛将放到现代社会,谁能混得最好呢?鲁肃肯定是最有前途的,如果做官,鲁肃至少能混到省部级;如果经商,最起码也是个亿万富翁;如果搞交际,天下谁人不识君?
咱们通过几个事例来分析一下鲁肃这个人。
一、周瑜借粮
大家都知道周瑜向鲁肃借粮的故事。周瑜带着数百人到鲁肃家里拜访,要借粮食,其实说白了就是威胁,没打算要还。咱们看看鲁肃的处理方式:鲁肃家里有两个粮囤,他指着其中一囤,直接送给了周瑜。
鲁肃表达了几个方面的意思:平等交往,不卑不亢,愿意结交。
鲁肃用一囤粮食,化解了一场***,结交了一个俊杰好友,铺开了一条光明前途,换来了一生安定富贵。 这就是超人的眼光和气度。
二、坚持主战
我们这里就以《三国演义》中作者所塑造的角色来分析了。《三国演义》虽然借鉴了三国的历史,但是还是属于***,有很多作者自己创作的成分,与真实的历史并不完全符合。
鲁肃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第一次出现,是孙策死后,孙权继承江东基业,由周瑜推荐给孙权的。当时周瑜的原话是:“此人胸怀韬略,腹隐机谋,早年丧父,事母至孝。其家极富,尝散财以济贫乏……其慷慨如此”。孙权与鲁肃会面“甚敬之,与之谈论,终日不倦”。从周瑜的推荐,以及孙权的表现来看,鲁肃绝非碌碌之辈,确实是乱世中的奇才。
之后鲁肃再次露面,则是正值曹操南下,吞灭荆州,东吴实际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。当时东吴国内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势力很大,孙权虽然不想屈膝投降,但是架不住文臣的软磨硬泡,心中犹豫不决。在这关键的节点,鲁肃劝说孙权不能降曹,说***都可降曹,众臣降曹后,仍然不失郡守之位,而孙权一旦降曹,则也只是列侯之位,再也不能南面称孤了。孙权这决定抗曹。
再之后。鲁肃就几乎是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位天才的陪衬品。鲁肃渡江吊唁,才引来诸葛亮一驾扁舟,舌战群儒。这之后,便基本上是诸葛亮的表演时间,而鲁肃则充当了喝彩者的角色,时时为诸葛亮的计谋感到“愕然”,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惊呆了。当然,他的最大作用,还是在劝住周瑜不杀诸葛亮,保住了孙刘联盟。说实话,若不是鲁肃,任凭诸葛亮智高,估计也得死在周瑜手中。
周瑜临终前,向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,为东吴大都督(鲁肃忠烈,临事不苟,可以代瑜之任),可见周瑜对鲁肃才能的器重。鲁肃掌握大权后,也想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,但却了无成效。让关羽单刀赴会嘲讽了一回,之后便无动作了。
孙权在吕蒙收复荆州后,对吕蒙说:“子敬初见孤时,便及帝王大略,此一快也;曹操东下,诸人皆劝孤降,子敬独劝孤召公瑾逆而击之,此二快也;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,是其一短”。在孙权看来,鲁肃是有大功于东吴的。至于说借荆州,虽说刘备肯定是占了大便宜,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孙刘联盟,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,否则,,若当时孙权起兵硬抢荆州,胜负还两说,即便胜了,曹操趁弊而来,天下从此就可能姓曹了。
鲁肃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确实有些被贬低的成分。在东吴他其实相当于周瑜的参谋,在三国大局中则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,罗贯中心中的三国世界,鲁肃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排不上号,然而,在三国诡谲纵横的大环境中,他却是位不折不扣的长者,而且他在大的战略上也没有过失误,孙权早期的东吴,一离不开周瑜,二则离不开鲁肃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桓文教育怎么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桓文教育怎么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