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盛和留学怎么样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盛和留学怎么样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余光中写给李白的那首《寻李白》,怎么样?能否谈谈你的看法?
《寻李白》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,造句、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,是所谓自由诗体,但是,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,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,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,这样,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。诗以李白的“失踪”始,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,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,反复回旋,始终围绕“寻”字曲折成章,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。
《寻李白》的开篇轰然而起,破空而来,拟人的“傲慢”与“羞愤”出人意外地加诸“靴子”和“手”之上,“至今还落在”与“人却不见了”似真似幻,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***,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。诗的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,妙想奇情匪夷所思,在第三节“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”,“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”的渲染和跌宕之后,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:“樽中月影,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/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”民间盛传李白在***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,而余光中的一阕“月光奏鸣曲”,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。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,超逸绝然,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,确实也颇有“太白遗风”。
余光中的《寻李白》,写于198年4月27日,载《余光中诗歌选集》(笫3辑)《隔水观音》笫145页。
这首诗写的我只欣赏他的这三行:
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
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
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
这三行诗还像诗。而且最后一句[绣口一吐],不明白李白的口怎么成了[绣口]?
其余都写的不怎么样。不足以向人推荐。
反而是他的《戏李白》以《将进酒》,《庐山瀑布》为背景,写得有诗意。
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、诗人、学者、翻译家,他一生从事诗歌、散文、评论、翻译,被誉为文坛的“璀璨五彩笔”。
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那首《乡愁》,写出了盼望祖国统一的心声。
他写给李白的那首《寻李白》,浓缩了李白的一生,把李白的故事贯穿于整首诗中,突出一个“寻”字。妙思巧构,想象超凡,有叙有议有感情,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,展现出李白不凡的风度、独特的气质、飘逸的个性、洒脱的情怀。
《戏李白》、《寻李白》和《念李白》,他是李白的知己,信笔捻来,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,超逸绝然,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,确实也颇有“太白遗风”。
这位伟大的作家写这首诗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探索,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。
最喜欢的是这几句,“酒放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,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”。
直到近90岁时,他仍然是少年。
曾经有一段时间痴迷过余光中,不是因为乡愁,是因为偶然在《文化苦旅》那本书里看到了他《寻李白》里的段落:
酒入豪肠,
七分酿成月光,
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,
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……
当时被这个意境和想象力瞬间打动,便去买了余光中的诗集和散文集来看,发现他的诗作中,最多的词汇倒不是故人故国,而是“母亲”和“少年”。
余光中本身也是个误打误撞的“词作者”: 出国留学的那段时间,就曾沉迷摇滚乐。最爱披头士、鲍勃·迪伦。他曾经是摇滚青年,后来回到台湾,也成为70年代台湾“民歌运动”的创领者之一。
余光中的众多诗歌中,我最爱的是他调侃李白:
要怪那汪伦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盛和留学怎么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盛和留学怎么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