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该死的好奇心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该死的好奇心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曹操是否"中二"?孔融是否无用该死?
早年的曹操是有点“中二”的。
早年的曹操,造五色大棒悬挂于洛阳北部尉衙门,并用五色棒处死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;为谋划诛杀宦官的大将军窦武、太傅陈蕃上书进谏;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大破黄巾军,斩首数万级;济南相任内,大力整饬贪赃枉法,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,致贪官污吏纷纷逃窜;拒绝参与王芬、许攸谋划废黜灵帝一事;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。如此等等,都说明曹操不畏权势,不惧危险,敢于同宦官和不法官吏作斗争,努力扶持汉室,有点“中二”的特色。
公元196年,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,曹操获得了“挟天子以令诸候”的战略优势。自此,曹操不再“中二”,曹操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定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从竭力扶持汉室转变为平定天下、创建曹家江山。发生这个转变以后,曹操内心与清流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定位也发生根本性转变,从团结清流士大夫与之并肩战斗转变为笼络清流士大夫为己所用。但是,如荀彧、孔融等,是固守正统、忠于汉室的,与曹操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是根本冲突的。为了笼络他们,获得他们的鼎力支持,曹操不得不借汉名、披汉衣,在面上表现出与清流士大夫的同目标、同战壕。
统一北方后,曹操大权在握,逐步在实际行动上落实自己的奋斗目标。他一步步钳制汉献帝,并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权威。其目的是,一方面考察之前鼎力支持他的清流士大夫对自己的忠诚度,另一方面弱化汉献帝在文臣武将心中的地位,使文臣武将逐步认同自己至高无上权力,为最终取代汉献帝作铺垫。但他没想到的是,他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忠于汉室的清流士大夫们的反对和警惕,他们开始与曹操离心离德,并或明或暗地跟曹操进行对抗。这就给曹操平定天下、取而代汉制造了障碍。更重要的是,曹操担心他们会转而支持刘备或其他以匡扶汉室为名的敌对势力。所以不得不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将他们除掉。孔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曹操杀死的。
当然,孔融谈不上该死,站在他的角度来看,他是为护正统而死,为信仰而死,是忠烈之士。站在曹操的立场来看,孔融是自己统一江山的障碍,不得不杀。以我们后人的目光来看,曹操与孔融,无所谓谁对谁错,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战斗,都是各为其主。
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,名满天下,封建时代当权者当权者很少得罪他们,不怕得罪一人,就怕得罪他背后的群体。
孔融后期言语态度多有讥讽侮慢曹操,而且越来越无礼,但容忍也是有限度的,一有机会,怎可能放过。
像孔融这样的文人,是不该去碰政治的。
曹操是不是“中二”,孔融是不是该死,看完我这个回答,也许我能给你想要的答案。
曹操中不中二,咱暂且不论,孔融该不该死暂且不说,但是孔融是“必死”,也就是说孔融必定会被曹操杀死,为什么呢?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做个解答。
对于曹操为什么杀孔融在历史上说法众多,有的说是因为孔融对曹操态度十分的傲慢还时不时讥讽下曹操;有的说是因为孔融劝谏曹操禁酒,劝阻曹操加害杨彪,惹得曹操不悦;又有的说是因为孔融离经叛道,经常说出一些出格的话,让曹操十分的不悦。
其实对于曹操这样的当代枭雄来说,这些原因真的会导致曹操对孔融起杀心么?像祢衡那样挖苦曹操和曹操的重臣的人,曹操也只不过是祸水东移而已,显然这些原因都不至于杀孔融吧!
第一、孔融自恃清高,对谁都不服气
在这里我举个例子,曹操废三公制度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为汉朝丞相;随后曹操准备南下荆州解决掉刘备、刘表、孙权一干人等。
而这个时候孔融自持孔夫子后人省份,文人骨子里的***清高开始发作,对曹操的这两件事情极力持反对状态,而且还跑过去对曹操说“兵南下讨伐荆州是是无义之举,以无义之师讨伐仁义之师,必败无疑。”未战先言败,这不是***的打曹操的脸么?可以说这是直接和曹操叫板了,简直就是作死。
第二、野心家的曹操,需要铁血手段杀鸡儆猴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该死的好奇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该死的好奇心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